許多人認為海外倉是一門資源制勝、規模制勝的行業,壹合國際創始人黃駒崗卻指出,所有的生意最終都是“服務業”,但并非所有企業都具有服務思維。在大倉遍地的美國,壹合國際組建了一只由海外華人、供應鏈專家組成的人才隊伍,靠“深度本土化服務”站穩腳跟,營收從0到3億元,只花了3年。
同時,黃駒崗本人還是一名“連續創業者”,曾登上全美華人30歲以下青年精英榜,在捕捉跨境電商的創業機會,招賢納士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。
壹合國際創始人黃駒崗
2023年海外倉行業的競爭態勢有何特點?2024年海外倉行業的發展機會會在哪里?
黃駒崗:2023年的北美海外倉市場已經完全進入白熱化的存量競爭階段,利潤下滑很普遍。許多服務商為了生存不惜采取違規操作,比如利用UPS假單號獲取低折扣或通過遠倉近送節省運費,這些行為在加劇市場混亂的同時,也對他們形成了“反噬”。同時,美國市場的投資成本較高,投入回報周期也最長,基本都在5年以上,企業家更應堅守長期主義,短期行為終將被時間驗證為錯誤。
2024年,全球海外倉市場的機會分布不均。我預計北美海外倉市場雖有增量,但整體增速將繼續放緩。在北美市場,我們的目標是穩中求進,首先確保現有業務量穩定,然后適度尋求增長,今年的增長目標是30%。相較之下,發展中國家的增長機會更多,巴西和墨西哥是其中的翹楚。目前墨西哥已經成為美國最大貿易伙伴,承接了來自中國的產業帶轉移和來自美國的“近岸外包”,整體態勢非常不錯,我們在2024年4月正式進入拉美市場。此外,針對中大件商品的一站式服務和針對特殊品類(如危險品、帶電品等)的特殊倉儲物流服務也會有一些增量。
洛杉磯海外倉內景
許多人認為海外倉是一門資源制勝、規模制勝的行業。貴司在大倉遍地、過度競爭的美國市場也實現了飛速發展,請您分享中小海外倉如何與頭部競爭?
黃駒崗:我認為海外倉服務商不需要做到No.1,而是要確保服務有價值,當有人愿意持續為你的服務付費,企業就會增長。我們非常清楚自己在行業中的定位。首先,相對于頭部大倉,我們的成本無法做到最低,價格自然也不是最低,但問題的關鍵在是否有必要參與這場“價格內卷”?過去幾年行業亂象頻發,現在的賣家已經不再是之前只看價格,不談服務的賣家,他們愿意為服務付費。
其次,所有的生意發展到最后都是“服務業”,但并非所有企業都具有服務思維。海外倉服務最本質的問題是如何幫客戶落地。對我們來說,倉儲只是全鏈路本土化服務中的一環。在此之外,我們的北美華人團隊還會幫助客戶解決第二曲線問題,提供協助參展、本土維修、入駐線下商超等服務,讓客戶無需“肉身出海”也能孵化出真正本地化的美國品牌。
最后,我們并不想盲目擴大規模。因為我們的定位是服務型企業,規模越大所需要的人和資源也會越大,投資回報率也越低。我們更傾向于通過多國家、多產品的路徑去復制我們的模式,每個倉都是精品倉。
壹合國際還涉足頭程物流及尾程物流行業,您怎么看待這個行業?
黃駒崗:相對于服務型海外倉行業來說,物流行業的資源壟斷性質更強。
頭程方面,無論空運或海運,最終承運的就是那幾個巨頭,除此之外的都是中間商。中間商的競爭規則是很殘忍的,以某個閾值為分界,閾值以上就有足夠的生存空間,閾值以下就需要不停面對“大魚吃小魚,小魚吃蝦米”式的整合。據我判斷,目前這個閾值是貨代/物流服務商能否自己裝柜子。
尾程方面,規模效益在中間環節也存在。大賬號能直接與平臺議價,擁有更好的運力資源和更低的價格,這是他們的相對優勢。但由于尾程的基礎價差僅在1-5美元之間,并且我們是以服務取勝的公司,產品組合多元化,這個差價在整個報價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。目前我們采用的是雙軌并行的策略,一是直接與頭部賬號的源頭建聯,借它們的規模加強成本效益;二是自營賬號持續積累規模,當地團隊也一直在維系與站點的關系。
壹合國際從0到3億,只花了3年。您認為其中的關鍵是什么?
黃駒崗:人才隊伍是最寶貴的。很多人覺得只要行業有機會,自己有資源,就一定能創業成功。但從我的經歷看,在很多情況下都必須先解決人的問題,一個有好人才的好項目是永遠不會缺錢的。我們并不是頭部的服務商,但絕對是同一檔次內的明星企業。我們的自信就來自于我們的人才隊伍,我們公司所有崗位的員工都對標頭部企業的對應崗位。
要聚攏這樣一群人,關鍵是分配制度,如何平衡每個人承擔的風險與收益。
雇傭關系本質是一個合伙關系,企業實則是一個資源性的平臺,當大家都認可分配制度,形成一致的價值觀,對未來發展的方向有共識,那么這個關系就是穩固的,生意就有了“人和”的保障。
這也是為什么壹合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自己的供應鏈服務生態,我們有不少元老員工在積累了一定資源后也開始創業,壹合是他們的投資人,也幫助他們孵化項目,這些項目目前都跑得很好。
《洛杉磯郵報》稱您為“連續創業者”。在跨境電商行業,您如何是如何多次識別商機并推動落地?跨境電商行業還有哪些增長機會?
黃駒崗:出海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,也是我這輩子必定全力以赴的事業。我在2017年首次創業,在從0到1的階段,我是一個事必躬親的創業者,喜歡在一線驗證自己的商業設想。在從1到10的階段,我變成了一個資源型合伙人,主要精力放在識別機會、整合資源、制定戰略、尋找合適的操盤手上。如今,創業既滿足了我內心對挑戰與新體驗的渴望,又成全了我的合伙人和員工的職業理想。
我認為,生意無所謂大小,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商機。即使全球經濟在下行,跨境電商行業仍充滿了商機。一個辨識的技巧是聲音在哪里,哪里就有利益。
目前有幾個聲音比較明顯。一是海外建廠,以及離岸或近岸外包。現階段中國制造在海外的發展是受限的,同時隨著國內勞動力、土地等成本的上升,海外建廠的成本效益和市場效益都增強了;二是中國商品與品牌的升級,或自研自產,抓專利,抓壟斷性,抓競爭門檻;,或做品牌,不斷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,培養品牌溢價;三是供應鏈服務迭代,供應鏈服務的1.0是頭程、倉儲、尾程的一站式服務交付,2.0是本土化服務,如海外維修、線下商超、參展等,我相信后續還會有3.0、4.0;四是企業要應該考慮最大化利用TikTok等新興社交平臺。